2021年08月02日

港中大崭新技术 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大便隐血测试(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是常用的大肠癌筛查工具,但在侦测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只有约50%,更不能够侦测大肠瘜肉。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全球首创透过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侦测大肠癌。研究团队透过分析逾1,100名癌症患者的宏基因大数据,成功研发这项非入侵性的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可达94%,媲美大肠镜检查。有关检测技术更扩展至侦测瘜肉复发,灵敏度亦超过90%,是首个可准确检测瘜肉复发的非入侵性测试。M3技术不但可精准找出大肠癌及大肠瘜肉患者,让他们及早接受大肠镜治疗;同时亦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所产生的潜在风险,减低医疗系统的负荷。有关利用M3基因检测大肠癌的研究结果,已于国际医学期刊《Gut》发表。

中大医学院研发崭新技术,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相关测试灵敏度超过90%。

左起: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研究副教授梁巧仪教授、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教授、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教授,以及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于君教授。

及早发现大肠癌或大肠瘜肉 可大大提升存活率

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数据,本港2010至2017年间的大肠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达96%,相对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10%。数字反映及早确诊及接受治疗,能大大提升大肠癌病人的存活率。事实上,大部份大肠癌都是由瘜肉演变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长阶段及早将之切除,更可防止演变成癌症。

现有大肠癌检查方法存在两大缺点

目前大肠癌的检查方法有两大缺点:第一、大便隐血测试并不能准确侦测早期大肠癌——其灵敏度只有约50%,并有严重假阴性的漏洞;第二、大肠瘜肉患者有复发风险,但由于没有方法预测瘜肉复发,因此患者需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不单令患者「闻镜色变」,亦令大肠镜检查工作百上加斤,医疗系统不胜负荷。

粪便细菌基因检测  更有效预防大肠癌

中大医学院科研团队利用了宏基因大数据,识别出一组共四种特定细菌基因(名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肠癌检测。团队分析逾1,100名研究参加者的粪便样本,当中包括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结果显示,相关细菌基因(M3)识别大肠癌患者的灵敏度高达94%,可以媲美大肠镜;而同属非入侵性筛查工具的「大便隐血测试」,在侦测早期大肠癌和大肠瘜肉分别只有约50%和不足10%的灵敏度。

陈家亮教授解释,细菌基因检测只需要在家中采集粪便样本,无需如大肠镜般事先清理大肠,有望提升大众对大肠癌筛查的接受程度。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技术扩展至侦测大肠瘜肉复发。他们跟进了200多名曾在5年内切除大肠瘜肉的人士,发现有瘜肉复发的患者的粪便样本相关细菌基因(M3)水平较没有复发的患者高。结果证实,利用M3侦测大肠瘜肉复发的灵敏度超过90%,解决了现时「大便隐血测试」未能有效侦测瘜肉复发的局限,能更精准找出需接受大肠镜检查的高危患者,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所产生的潜在风险。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于君教授强调:「M3检测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是中大医学院超过10年的科研成果。我们自2009年起致力找出能准确侦测大肠癌的粪便细菌基因,相关研究已于多份国际期刊刊出,研究对象数以千计。现在,我们终成功开发非入侵性的M3检测技术,能及早揪出早期大肠癌患者,堵塞大便隐血测试严重假阴性的漏洞。」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梁巧仪教授补充:「团队最新的研究更显示,M3检测技术能有效预测大肠瘜肉复发,有望减少非必要的大肠镜检查。」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教授指出:「我们利用独有兼涉及数千名研究对象的亚洲人宏基因大数据,发现一系列与大肠癌息息相关的细菌基因。使用者只需要在家中採集少量粪便样本,便可进行M3检测,无需到诊所或医院进行验血或大肠镜检查。M3检测不单可以准确侦测早期大肠癌,还可侦测到大肠瘜肉,包括完全没有症状的小瘜肉,对预防大肠癌尤其重要,更有望可于全球应用。」

对于这次研究成功将科研结果转化为可作临床应用的筛查工具,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教授表示:「全球约有28亿人符合资格接受大肠镜检查,反映M3检测的需求殷切。从整体社会层面来看, M3检测可以让医疗资源更能够用得其所。总的来说,这次研究结果对患者本人以至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分配,都有重大意义。」

关于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基地)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基地),致力于胃癌、大肠癌和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础研究,以揭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早期预警标志物以及有效的预后标志物。实验室在国际知名消化病学专家于君教授带领下,组建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组学、肿瘤基因组学、医学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团队。

实验室成员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内或地区性科研项目,并在所属学科领域的顶尖杂志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实验室亦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浙江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

于君教授目前在深圳研究院承担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m6A RNA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81972576

梁巧仪教授目前在深圳研究院承担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新融合基因DDX5-POLG2在胃癌中的功能机制及临床价值研究81773000

陈家亮教授目前在深圳研究院参与的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消化道肿瘤诊疗生物标志物验证及应用研究(课题名称: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试剂盒研发、多项联合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2016YFC1303205


原文转载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develops-a-novel-faecal-test-that-can-detect-polyps-and-early-colon-cancers-with-sensitivity-over-90/